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祖国北疆边境的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苏木,当地嘎查农牧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扎扎实实靠着农牧区特色产业,过上了好日子。
赛乌素嘎查,距二连浩特市25公里,驱车而行,远远望去,一排排智能化温室大棚成了醒目的风景。大棚外,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光照数据;大棚里,青椒、西红柿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弯腰采收,忙碌中透着喜悦。
(赛乌素嘎查的智能温室)
“村民来我们这打工,一天挣个150到200元不成问题。”赛乌素嘎查党支部书记白云富笑着说。大棚种植、采收都需要人手,一年下来人工费总计50余万元,用工人数达40多人。“嘎查里60户里面起码30户都来干活,一家能多增收个一万四五。”
2024年,赛乌素嘎查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投资1567万元新建17座智能温室。新大棚保温好、省人工,用手机APP就能远程调控温湿度、卷帘等。目前已投产4座,为集体带来8万多元增收,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突破80万元。
“嘎查集体经济从2021年的16万,到去年突破70万元。”白云富说,“规模扩大了,效益也跟着上来。”如今嘎查集体种植的大棚有51座,30座租给了村民,技术方面,二连浩特市里、内蒙古农科院专家过来给培训,“手把手教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随时支援。”
除了内销,蔬菜还走出国门。“蒙古国客商特别喜欢我们的菜,新鲜!”白云富说,“嘎查年产量约7800吨,其中40%出口蒙古国,尤其青椒、尖椒特别受欢迎,订单根本不愁,今年供不应求。”
在额尔登高毕嘎查,另一条共富路正在展开。牧民乌日汉家有2万多亩草场,养着100多只羊、60多头牛。她从十年前就开始做奶制品,但真正变成“生意”,是从去年开民宿开始的。“政府有政策支持,我就把民宿做起来了,同时带动了奶制品销售。”她今年前八个月收入已超30万元,还雇了两名服务员,月工资3000至3500元,都是周边的牧民。
(额尔登高毕嘎查牧民乌日汉售卖的奶制品)
嘎查还建起了直播基地,试水电商销售。“才试播一个多月,国内国外都卖。”嘎查党支部书记乌日娜介绍,“我们还面向蒙古国,带货网围栏。虽然刚刚起步,但订单已有不少,正在直播的两名主播,其中一位来自蒙古国。”
(额尔登高毕嘎查的直播间)
额尔登高毕嘎查的“重头产业”之一正是网围栏生产。走进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他们身着工装、手握机柄的产业工人正在组装围栏。自今年三月份投产以来,实现产值640万元,营业收入已达340万元,盈利50万元,为8位牧民提供了岗位,发放工资24万元。“围栏用于防沙治沙、草原划区,市场需求挺大。”乌日娜说,除此之外,集体还有牛产业、草场出租、风光一体化等项目助益增收。
2024年,额尔登高毕嘎查集体经营性收入156万元,加上征地等合计330万元。牧民人均收入从几年前的一万多元涨到3.6万元,几乎翻了一番。“尤其是新能源项目进来后,80%牧民都有征地补偿。”乌日娜说。
科技赋能农业,传统牧业转型,牧民在家门口就业……二连浩特市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边民富”,正成为边疆地区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高平、王潇)
炒股配资平台选,怎么找配资公司,股票配资的公司行业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