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合肥经开区意园小区,垃圾分类劝导员每周都会将整理好的废品送到困难居民手中。这一暖心场景的背后,是社区与物业共同探索的“多赢”治理模式——既改善了环境,又帮扶了困难群体,更凝聚了邻里温情。◢
从“居民翻筒”到“物业代劳”
“老人家,我又整理一些废纸盒,扎成一捆,您拿好!”8月4日上午,在合肥经开区意园小区,小区垃圾分类劝导员陈华云正将自己回收处理好的废纸盒拿给小区居民李奶奶。李奶奶接过废纸盒,不住地感谢。
这一幕并非偶然,而是几乎每周都会发生的日常场景。意园小区不少居民有回收废品的习惯,为避免居民因翻垃圾桶捡拾废品造成卫生问题,社区和物业琢磨出个好法子,就是将有困难的居民记下来,由垃圾分类劝导员将废品收集好,直接送给他们。
如此一来,小废品带来“多赢”结局:小区环境得到改善、困难居民有小收获、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氛围愈发浓厚。上月初,合肥市有25个住宅小区成功获评2024年“无废小区”,作为其中为数不多的回迁小区之一,意园小区的成绩显得尤为亮眼。
代入居民角色设身考虑需求
这个2021年投入使用的回迁小区,起先并不像如今这样整洁有序。“居民们刚入住那会儿,垃圾到处乱丢,楼栋旁、电梯里,用‘脏乱差’形容不为过。”
展开剩余54%意园小区项目经理、莲宝物业工作人员余骁告诉记者,从“脏乱差”到如今的整洁有序,意园小区分“三步走”:从垃圾遍地到垃圾不落地,再到自觉分类定点投放。而居民能如此自觉配合,得益于社区、小区和居民三方的“以心换心”。
为何有了垃圾站,居民还是喜欢随手扔垃圾?社区和物业对此没有采取“硬措施”,而是从居民生活习惯和小区基础设施几方面考虑。
“一来,居民从前的生活习惯,让他们没有养成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代入居民的角色发现,小区垃圾站设置有些不合理。”意园社区工作人员胡江涛表示,经过考虑,如今垃圾站从3个增加至4个,确保10栋楼的居民都能就近扔垃圾,加之垃圾分类宣传十分到位,两三年来,小区卫生环境明显改善。
居民自发加入 形成互助新风尚
部分居民长久养成的回收废品习惯却改不了。余骁告诉记者,常有居民来垃圾桶前翻找废品,一来二去,原本被整理得很好的垃圾站又变得凌乱不堪。
“不能忽视部分居民回收废品的需求。”吴刚表示,社区和物业对于此事并没有“一刀切”去制止,而是默默记下生活有困难,需要卖废品补贴家用的居民,并让垃圾分类劝导员在日常分类垃圾时,将有回收价值的废品收集起来,均分给有需要的困难居民。
如今的意园小区,垃圾分类劝导员陈华云清晨到岗,不仅在垃圾站前对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劝导,更会默默为困难居民整理废品。偶尔遇到来讨要废品的其他居民,陈华云则会耐心告知对方,物业整理的废品优先提供给有困难的居民,他们会表示理解和体谅。“他们偶尔还会将自己捡拾的废品给有需要的困难居民!”陈华云说。
发布于:北京市炒股配资平台选,怎么找配资公司,股票配资的公司行业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